項目概況 ******農村局2025年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采購項目的潛在供應商應在線上獲取采購文件,并于2025年10月21日 09時30分(北京時間)前提交響應文件。 服務要求; 培育人數130人,其中常規培訓班100人,農機手專題培訓班30人。2025年11月底前完成培訓任務,學員滿意度達到90%以上,培訓后開展跟蹤服務時長不超過1年,次數不少于2次。 1.開班計劃 開班計劃應包括培育主題、課程、學時、培育對象、培育形式、師資、教材、經費支出計劃和預期效果等培育全過程內容,明確班級管理相關要求,經下達培育任務的農業農村部門審核后,由培育機構公開發布。培育機構應嚴格按照開班計劃實施培育。 2.課程要求 建立模塊化課程體系,分為綜合素養課、專業技能課、能力拓展課。每個培訓班原則上不少于56個學時(不包含報到、返程時間)。1學時為45分鐘,每天不超過8個學時。 綜合素養課包括思想政治、政策法規、職業素養和文化素養類等課程,包含“開班第一課”。“開班第一課"應包括當年中央一號文件和農業農村部相關部署要求等內容。專業技能課應根據培育對象實際需求,緊緊圍繞培育主題開設。能力拓展課由培育機構根據培育對象和培育目標自選開展、自行設計。 原則上,綜合素養課學時不低于總學時數的10%。專業技能課學時數應不低于總學時數的70%,其中,采取實踐教學的比例不低于專業技能課學時數的50%。能力拓展課學時數應不高于總學時數的20%。全部專業技能課程結束后應進行課程考核。 3.培育形式 培育課程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包含線上線下)、實踐教學、觀摩交流等形式進行。 課堂教學包括線上線下集中授課。鼓勵采取案例教學、參與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等形式。線上學習可采取網絡直播或課件學習的方式。線上學習平臺應具備完善的在線學習、直播授課、課程考核及相關統計、監測和評價功能。其中,線上學習學時數不超過總學時數的15%。 實踐教學應在與課程內容直接相關的實習實訓場所或生產經營一線開展,包括場地實訓、頂崗實習、跟崗見習、模擬教學、實踐孵化等形式。 交流觀摩應選取與培育主題相符的地點或主體開展。 4.培育師資 培育師資應具備相應課程的專業條件,授課符合課程主題需求。 綜合素養課程師資原則上應來自政府及所屬事業單位、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機構。鼓勵聘請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管理人員等“土專家”以及實操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技術能手講授實踐課程。“開班第一課”應由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委派與培訓班主題相符的主管單位人員講授。 5.培育教材 培育教材包括正式出版物和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組織編制的培育手冊。培育機構應嚴把教材質量關,經主管部門審核,選用規范、先進、實用的培育教材。優先選用農業農村部、教育部規劃教材和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推薦教材。 6.資金使用 培育機構應當按照相關規定和合同、協議約定的用途使用培育資金。可使用培育資金支付培育全過程環節所需費用,按照“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規范資金使用。不得擅自改變資金用途或擅自轉撥資金,不得給培育對象發放補助。 7.培育對象管理 培育機構應加強培育對象管理,要求培育對象在集中培育期間,嚴格遵守班級管理制度,嚴禁酗酒、滋事或從事可能影響學習培訓的娛樂活動。制定完善的安全保障制度和應急預案,為學員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8.結業證書 培育機構根據課程考核和考勤情況,綜合評價學員學習成果,對完成學習任務的培育對象頒發結業證書。 9.跟蹤服務 培育機構應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交流觀摩全部完成后對學員開展跟蹤服務,時長不超過1年,次數不少于2次。跟蹤服務形式可包括線上電話視頻微信等方式完成。 10.信息檔案 培育機構應將開班計劃、培育對象信息、課程、師資、跟蹤服務情況全部錄入農民教育培訓信息管理系統,及時更新相關培育、課程考核和結業證書頒發情況。 培育機構應建立培育檔案,包括開班計劃、培育對象信息、課程及考核結果記錄、資金支出票據復印件、結業證書發放情況和其他必要培育信息。培育檔案至少保存3年。 ******辦公室關于轉發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管理工作規************辦公室關于印2025年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