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物業費交了多少、用在哪里,都是筆‘糊涂賬’。”河南省鞏義市新華路街道貨場路社區拖廠北院小區居民李老師看著手機上發來的社區物業收支報表笑著說,“自從院里來了‘信托制’物業,每一分錢花在哪兒,還剩多少,大家清清楚楚。”
拖廠北院小區是個典型的老舊小區,老年人口多,自實行“信托制”物業管理半年來,物業費收繳率從52%躍升至近90%,停車費等公共收益增加了3.2萬元,斑駁的墻面重新刷漆,雜亂的樓道整潔一新,閑置角落成了鄰里議事的“小院客廳”,樓院間一片生機盎然。
信任危機催生治理革新
城市化進程中,物業服務已成為群眾幸福感的關鍵變量,然而傳統的物業模式積弊不斷凸顯,信息不透明、服務缺位、收費困難,公共收益賬目模糊,居民訴求響應遲緩,陷入“服務差—不繳費—服務更差”的惡性循環。物業服務管理成了基層治理的“老大難”。
為破解這一困局,落實省委、市委關于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工作部署,鄭州市委社會工作部聯合市住房保障局深入20多個物業矛盾突出的小區開展調研座談,在充分吸納各方意見后,精準選取涵蓋老舊小區、無物業小區、回遷安置小區和商品房小區等不同類型的小區,試點推行“信托制”物業新模式。
“不同于傳統物業模式中的‘甲乙方’對立關系,‘信托制’物業是一種基于信托理念構建起的‘業主委托、物業服務企業受托、全體受益’的新型物業服務模式”,鄭州市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物業‘誰來干、怎么干’由居民協商議定,物業費與公共收益存入共管賬戶,收支實時在線可查,徹底打破業主與物業服務企業間的信息壁壘,從制度上重塑信任基礎。”
數智賦能實現陽光監管
技術支撐成為“信托制”落地的關鍵保障。鄭州市依托鄭州城市綜合服務平臺“鄭好辦”app,研發上線“信托制”物業板塊,實現物業服務協議、服務標準、預算收支、賬戶流水“四個公開”。目前,全市已有16個小區實現物業費、公共收益收支實時在線公開,居民輕點手機即可實時查看每筆資金流向,小到一把掃帚的采購費用,大到公共區域的維修支出,都清晰可溯,陽光運作贏得居民廣泛信任。
平臺還集成在線繳費、一鍵報修、繳費公示、議事征集等便民功能,居民既能通過微信、支付寶等多種方式隨時繳費,也能一鍵上報公共設施故障,物業服務企業接單后需在2小時內響應、24小時內處置并反饋。繳費公示功能讓全小區繳費情況透明化,既方便居民監督,也對惡意欠費形成約束,試點小區欠費戶數平均減少60%。
黨建引領聚起善治合力
中原區建設路街道天匯北社區華亞廣場小區曾是爛尾樓,交付時面臨電力不足等多重困境,換了3家物業服務企業都沒能改善物業服務質量。在街道和社區黨組織指導下,華亞廣場小區組建業主委員會,并推行“1元物業費+年繳返月”機制,如今,物業繳費率達99.5%,小區內環境整潔、設施齊全,連續5年零糾紛,從“問題小區”變身“幸福家園”。
鄭州市將破解物業難題作為回應居民關切、提高治理效能的重要環節,市委主要領導多次批示,在市委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下設由市委分管領導任組長的工作專班,統籌市委社會工作部、市委組織部、市住房保障局等多部門分工協作、共同推進;區級同步建立定期會商、問題研判和信息共享機制,加強市區聯動;街道采用“專班推進+清單化管理”,構建起“頂層設計—市區聯動—基層落地”的完整閉環。
管城區北下街街道屬于典型的老城區,老舊小區多、流動人口多、物業管理難,居民參與度低。“街道‘三步走’推動5個試點小區采取‘信托制’物業模式,第一步先開展民意調查,支持率達88%;第二步依法組建業委會或物管會,黨員比例不低于50%;第三步聯合物業服務企業、銀行建立共管賬戶,實現財務透明。”街道負責人表示,短短幾個月,試點小區物業費平均繳費率就提升了32%。
目前,鄭州市的“信托制”物業模式正逐步向60多個小區擴展。從“信托”到“信任”的轉變,不僅破解了物業領域的沉疴頑疾,還重建了社區居民之間的情感聯結,培育了居民的主體意識和參與精神。以黨建為引領、以民主為基礎、以科技為支撐、以共治為中心的物業服務新模式,正成為鄭州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推進高效能治理的生動實踐。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