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6日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發布會上,市住房城鄉建委曬出“成績單”:過去五年,全市新增軌道運營里程238公里,中心城區新增道路通車里程1240公里,城市更新、住房保障、交通出行等領域協同并進。
城市更新“繡花功”
走在南岸區的后堡社區,昔日的舊街巷煥發新顏,保留著老重慶肌理的同時,嵌入了潮流咖啡館、文創小店,居民樓下煙火氣依舊,轉角處卻已是游客打卡的熱門地標。
這僅是重慶城市更新“繡花功夫”的一個縮影。
“十四五”以來,重慶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將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不搞大拆大建,通過片區更新、基礎設施、軌道交通、排水管網、城中村改造、兩江四岸提升“六大攻堅行動”,進行精準的“城市針灸”。
這套“針法”首先對準城市安全與短板。五年間,重慶不僅改造了3.24萬戶城中村、1.47萬戶危舊房,還更新改造排水、燃氣等地下管網2.2萬公里,新改擴建城市污水處理廠46座,讓城市的“里子”更加安全穩固。
與此同時,重慶還密實地“縫補”了居民生活的便利。在遍布全市的8074個老舊小區改造中,重慶創造性推動其與“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同步打造。6.4萬個新增停車位、1.3萬個充電設施、1.15萬臺更新加裝的電梯,如雨后春筍般出現;3500余個綜合超市、便民市場,3000余處養老托幼、社區食堂等服務網點,讓“家門口的幸福”觸手可及。
此外,重慶通過全面梳理盤活老廠區、老街區和零星地塊,為“舊空間”注入“新靈魂”。原重慶儀表廠化身“三狼企業公園”,入駐企業140余家,年產值近12億元;江北觀音橋商圈片區更新后,日均客流量超60萬人次;北倉、戴家巷、山城巷等一批項目,成為市民休閑、游客探尋城市記憶的目的地。
數據顯示,五年來,223個城市更新項目讓超過1200萬平方米的閑置資源重獲新生,22項重慶經驗走向全國,6個項目入選全國典型案例。
住房保障“組合拳”
住房,是百姓安身立命之所,也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面對房地產市場的新形勢,重慶加快建立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不斷優化住房供應結構。
“十四五”期間,全市銷售新建商品住房約1.3億平方米,穩穩托住了市場大盤。在住房需求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升級的背景下,重慶聚焦全鏈條提升住房標準、設計、材料、建造、運維水平,制定“好房子”技術導則和評價體系,加大“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設力度,目前全市已有105個“好房子”項目,其中兩江新區、江北等區域的多個項目開盤即熱銷,印證了市場對高品質住宅的旺盛需求。
在強化保障方面,重慶織密了一張多層次、廣覆蓋的住房保障網。目前,全市建成公租房58.3萬套,籌集保租房30萬套,開工建設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3萬套。其中,58.3萬套公租房打破了戶籍限制,為包括農民工在內的住房困難群體提供了兜底保障,并通過“微更新”持續提升居住品質。
此外,30萬套保租房重點圍繞軌道站點、產業園區等“一點四區”籌集,促進職住行平衡,讓新市民、青年人“一張床、一間房”的過渡更加平穩。同時,1.3萬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也正在建設中。今年,市住房城鄉建委還在“渝快辦”上線了“地圖找房”功能,更加方便大家查找心儀房源。
公積金制度則成為助力安居的“金融活水”。重慶持續優化政策,支持“又提又貸”,個人最高可貸80萬元,多子女家庭最高可達160萬元,并創新推出靈活就業人員“愿繳能繳”。
市民出行更順暢
重慶是著名的山城、江城,山環水繞、江峽相擁的獨特地形地貌,既孕育了這座城市的獨特氣質,又給城市交通提出了新的課題。
近年來,重慶圍繞構建舒適便利的綠色交通出行體系,聚焦織密軌道交通和城市道路“兩張網”,“軌道穿樓”“云海列車”“魔幻立交”不僅是熱門景點,還是市民日常通勤的便利依托。
“十四五”期間,重慶新建成投用9號線、18號線、璧銅線等14條軌道線路,新增軌道里程238公里,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軌道網絡。
目前,重慶軌道站點已達332座,覆蓋了機場、高鐵站、中心城區商圈以及大型居住區,軌道交通已成為重慶市民公共出行的首選方式。市住房城鄉建委正加緊謀劃第五期軌道建設規劃。
道路網絡方面,“十四五”期間,中心城區新增城市道路1240公里,通車里程較“十三五”末增長了22%,中心城區基本形成互聯互通、層次分明的立體交通體系。
在提升通達性方面,建成了紅巖村大橋、郭家沱大橋等10座跨江橋梁,也建成投用了龍興隧道、土主隧道等4座穿山隧道,其中被網友稱作“星際穿越之門”的白居寺大橋,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軌兩用斜拉橋,建成投用后,市民從釣魚嘴至李家沱的通行時間由原來的40分鐘縮短至10分鐘。
在提升便捷性方面,重慶已打通254條未貫通道路,新增624公里山城步道,這些跨江大橋、穿山隧道、半山崖線既是市民出行的便捷通道,更是重慶這座城市特有的交通風景長廊。
首頁